苏绣传承发展面临问题与对策研究

  来源:丝绸之路   编辑: landyliao   发布时间:2018年07月05日 01:59

刘燕

[摘要]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吴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产物。苏绣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与发展,其形式多元、流派繁多、人才辈出,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生活。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苏绣要创新发展,如何采取有效对策使其行业后继有人,从业人员的原创能力适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是其行业健康生态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刺绣;苏绣;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0-0040-04

一、引言

刺绣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刺绣的发展历史长河中,题材广泛,形式多元,传承流派繁多。刺绣主要有苏绣、湘绣、蜀绣和粤绣四大门类,被号称“中国四大名绣”,而苏绣是四大名绣之首。

苏州人杰地灵、历史悠远,自古以来有“人间天堂”之美称。这里丝绸业发达,生活富足,苏州的水滋养着这里的人们,养育了苏州女性性情柔美、心灵手巧、慢针细活之本性。因而使得苏绣成为这里女性的手工绝技,代代薪火相传,绚丽多彩。

在刺绣的传承与发展中一向重视表现形式及色彩的创新,在全球化、工业化、数字化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刺绣艺术品广受大众青睐,远销海内外,苏绣从东方走向西方,从祖国的南方走向祖国的北方,来自于四海的大量定单,市场环境活跃,直接刺激着苏绣行业飞速发展。

随着快节奏的生活,苏绣依然保持着多元化发展的态势,由于产业化发展需求,创新发展成为行业的重大难题,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人才综合审美能力、专业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生态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苏州刺绣文化的长期熏陶,以及精湛技艺的广为传播,使得中国手工刺绣业得以飞速发展,形成目前“粤绣”“湘绣”“蜀绣”等百绣齐放的格局。

苏绣是苏州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苏州以镇湖镇为苏绣文化产业发展基地,以其繁荣影响周边整个苏绣行业的大发展。目前,苏绣私人企业、绣庄、工作室数千家,绣娘有10多万人,尤其镇湖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苏绣工艺是以绣针引彩线,按事先设计的花纹和色彩,在丝绸、棉布等面料上刺缀运针,通过绣迹构成花样、图案、文字等取得艺术效果。苏绣具有图案秀丽、色彩典雅、针法丰富、绣工精细的特色。针对苏绣工艺的特質,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表象形态将决定着其艺术格调与艺术质量。苏绣虽然身处繁荣的好时期,但是,依然隐藏着许多危机,如行业生产模式、销售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等等。

纵观苏绣理论及实践研究,理论书籍甚少,大多是介绍刺绣工艺的刊物,关于人才资源研究资料极度缺乏。

苏绣文化名片大量的超载表现只是一时的繁荣,艺术的魅力所赋予苏绣的荣耀也将体现在苏绣将来发展的道路上,苏绣传承人才培养研究与探索是目前摆在苏绣人面前迫切的问题,分析现状并探索对策研究对于苏绣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二、苏绣是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中传承有序的奇葩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冠,是祖国传统手工艺刺绣艺术之奇葩,人们惊叹于苏绣神奇的工艺技艺,它是古老苏州亮丽的一张文化名片。随着数字化、信息化、多元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苏绣已经不单是传统文化之象征,它的艺术价值、学术价值、历史价值、经济价值、交流价值决定着其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刺绣是采用线在织物上飞针走线从而绘制成图式新颖,色彩绚丽的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中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刺绣艺术演变与发展源远流长,在华夏沃土上绵延传承与发展了至少两三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产物。

自古以来,刺绣在朝廷为宫货绣,在富庶人家为闺阁绣,在民间为日用绣,在市场上为商品绣。代表各地名绣,各自有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形式丰富多元,技艺手法多样。刺绣的技法有错针绣、乱针绣、网绣、满地绣、锁丝、纳丝等等,刺绣的用途主要包括生活和艺术装饰,如服装、床上用品、台布、舞台、艺术品装饰。自古以来,刺绣艺术为丰富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苏绣是古老历史文化名城苏州为核心要地的手工艺丝绣品,早在春秋秦汉就流传于世,绵延于宋元至清,以“精细雅洁,神韵饱满,色彩绚丽”的特质突显于传统手工艺刺绣艺术之首。明清时期,苏绣尤其发展迅速,品类繁多,技艺精湛,用途多元。到了近代,中西文化交融,多样元素融合,苏绣呈现百花齐放之姿态。随着时代的快节奏发展与变革,苏绣工艺已经呈现多样化格局,尤其在材料、工艺、色彩、销售、经营诸多方面呈多元化的局面。杏花春雨的江南孕育了吴地人民,苏州之水滋润着苏州人的心田,智慧的吴地人民将代代流传的苏绣广泛汲取营养,积累经验,用各自的智慧传承与创造苏绣的艺术革新,使其更加具有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经济、文化、艺术呈多元化的状态。快节奏的发展必然催生快节奏的生活需求,人们在满足于物质生活需求之后,在精神生活方面大力追求,刺绣艺术品广受大众青睐。经过代代手工相传苏绣从早期简单的针刺装饰发展到高雅艺术层面,流派多,品类多,工艺精,流传于世的经典作品都凝结着苏绣艺人的心血和智慧。目前,就苏绣的产业基地镇湖一带,拥有来自国内外大量的定单,大大刺激着苏绣行业的飞速发展,但苏绣行业存在着盛世背后的危机。根据调查分析,主要存在以下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其一,是远远落后于现代文明需求的苏绣产业的生产方式和人力资源的教学方式;其二,是苏绣原创力缺乏,从业人员文化素质的缺乏急需提升;其三,是落后的销售模式急需优化。

针对这种现状,苏绣主要产业基地镇湖街道要响应政府号召,大力打造苏绣这张靓丽的名片,从多层次、多角度探索与思考,尤其把人才培养作为亮点工程,为人才培养设立专项奖学金,从而提升从业人员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使绣品设计研发、生产加工、市场销售、培训交流等完整的产业链健康、生态地发展,打造富有原创意味的苏绣艺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提高苏州文化软实力起到积极作用。endprint

三、苏绣工艺传承与从业人员之密切关系

苏绣是绵延千年的传统手工艺术,是工艺文化瑰宝,其工艺技术需要后人传承、保护与发展。

上世纪末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社会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向市场经济模式,苏州也紧随全国,一些老的国有企业进行归类整合,一些苏绣老厂子纷纷倒闭,许多早已习惯了传统生产经营模式的工艺高手,突然面临生存危机。随之而来的是个体化经营,苏州乃至周边地区大街小巷多了一些私营作坊,为了求发展,苏绣行业出现竞争态势,压低价格,降低成本,超量生产,质量下降。为了迎合旅游品市场,出现了粗制滥造、质量不高、造型平常、工艺拙劣的快餐作品,严重影响了苏绣的品质。

苏绣的品质必须是工艺精制细腻、色彩绚丽、设计别致,我们必须对传统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传承、保护、发展。为了适应新时代快速发展的市场要求,亟需快速提升苏绣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催化其综合审美眼光、设计思维、手工技艺、创新意识。

自古以来,苏绣以其工艺精湛而跃居“中国四大名绣”之冠,历史上流派繁多,人才辈出。根据苏州刺绣研究所对历代苏绣作品的分析,苏绣常见针法繁多,可以归纳为平绣、条纹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辅助针法七大类型、40余种。苏绣的绣种繁多,有平绣、乱针绣,双面绣、双面全异绣等。

苏州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采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优越的地理环境,富庶的生活条件,绚丽多彩的丝绸,五花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全面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苏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许多无名手工艺人将苏绣薪火相传, 古有沈寿、杨守玉,近代以来有柳炳元、金静芬、朱凤、任嘒嫺、李娥英、顾文霞等等刺绣名流高手,他们为历代苏绣的演绎与发展树立了楷模。

当代苏绣快速繁荣发展,其制作方法、营销模式、工艺手法、设计思维已经与历代苏绣完全不同。苏绣行业私人中小企业或个人作坊、工作室积极整合行业和个人从业人员的资源,探索产业发展之路,提升了整个苏绣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以苏绣基地镇湖为例,街道上工作室各自开发自身潜能,加大与行业内的学习与交流,汲取各家成功经验,很好地促进了行业内企业的互动与发展,并借助于现代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以及传播途径,加大对苏绣这门传统工艺的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了苏绣,开拓了苏绣的市场潜力。

根据调查分析,苏绣从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技术架构等方面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亟需解决的对策。目前苏州以及周边地区,从业绣娘年龄30~50岁的比例为76%,20~30岁的比例为14% ,具有社会知名度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大都在50岁左右,30岁以下骨干技术能手极度缺乏。按照这个现状分析,十年以后,乃至时间更长,苏绣从业人员就会急剧减少,将存在后继无人的危机。所以,必须积极培养苏绣的后继人才,打造传人队伍建设。

苏绣的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于当地农村,文化基础薄弱,从业队伍知识结构亟需调整与培养。就镇湖街道而言,许多工作室、私人企业的从业绣工大多是小学低级水平,他们在家里寄托于家传的技艺,无心走到外面,小学几年后就跟随妈妈穿针走线,学习刺绣技艺,绝大部分从业人员原始目的就是为了获取经济利益,其能力只能从事最低级的绣品加工,更谈不上设计,高达90%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停留在初中、小学层面,严重影响了苏绣的发展。

近年来,政府重视工艺美术发展,采取保护与培养刺绣人才,从1979年以来,有12位苏绣艺术设计师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后又有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名人等各类称号。

如今,仅镇湖就有高级工艺美术师30余人,“江苏省刺绣大师”7人,“江苏省刺绣名人”11人,初、中、高级职称绣娘150余名。

苏绣行业从业人员大多来自农村,文化基础有限,许多人存在能力提升的空间,所以专业技术结构亟需优化和提升。目前苏绣从业人员基本情况调查如下表所示:

镇湖是苏绣的重要产业基地,街道上苏绣工作室星罗棋布,家家有作坊,户户有绣工。作坊的培养模式是师傅带徒弟,言传声教,跟随妈妈、姐姐从穿针引线开始学习刺繡技艺。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相对封闭,绣工要从描摹绣稿开始,从绣稿勾勒针法技艺,由浅入深开始勤学苦练。经过苦练后确实有超强的针法技艺,可以模仿惟妙惟肖的绣品。由于她们的精神导师就是妈妈或者师傅,她们在绣品题材的选取上,主要以中国传统的书画作品和摄影作品为主要题材,也有外国经典名画的临摹。她们用苏绣这种特殊工艺技术,可以将绣品达到与原画几乎一样的艺术效果,在技艺方面确实有其自身优势。但是,她们的综合审美眼光、设计思维、工艺原创乃至开放经营诸多方面都存在先天缺陷,若要催化苏绣队伍的品格,这种人力资源培养模式亟需改进。

四、苏绣工艺原创性与从业人力资源综合素养

任何艺术表现形式,缺乏原创性必将走不远、走不深。苏绣世代星火相传,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以苏绣为产业基地的苏州镇湖镇,自古以来由以身份贵贱、地位高下、权力大小等因素将绣品分为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等不同等次,但是任何一个类型的绣品都有其时代人文气息,具有其时代工艺创新的特色,具有其刺绣者自身人格的精神寄托。所以,刺绣艺术的发展,原创力是其核心,解决原创力的源头则在于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意识。

根据苏绣工艺创新现状及人才培养分析发现,行业内大量绣娘过度追求刺绣与绘画形神相合,一味追求临摹翻版,从而使得苏绣的独特工艺魅力消失,绣品脱离生活,没有原创意味。

目前,艺术家对于个人独特表现形式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明确和强烈。许多艺术家为了使自己的艺术表达与他人拉开距离,在创作中采用各种大胆的表达方式,甚至不择手段,突出自己的艺术风格。那么,苏绣传承人培养,必然也存在这个重要环节,一味模仿和翻版不是长久之路。应该注重于苏绣传承人创造力和原创性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具有在作品中传达自己思想观念和对生活感悟的独立原创性语言,从理论认识到工艺实践,循序渐进地提升其社会能力、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这必然可以促进苏绣的创新发展与产业化营销。endprint

苏绣发展要紧密结合国家文化大发展的方针政策,苏绣市场空前活跃,订单繁多,作为苏绣后世子孙,应该考虑如何使得苏绣更具文化品质。因此,要将苏绣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融为一体,针对苏绣目前从业人员现状,大学与行业的“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最佳举措之一。

又以镇湖为例,为解决苏绣从业人员知识结构优化的问题,2006年以来,镇湖政府每年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使得大学人才培养紧密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多年来采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为苏绣行业培养实用人才。学校与地方采用双向交流,一是学生引进来,二是大师进课堂,三是双元制教学,四是顶岗实习,五是名绣之窗。

学生引进来——专门为镇湖设立定向培养的五年制刺绣专业学生30名,学院以定向引进镇湖地区学员为主,广及江苏省其他各地学员,毕业后回家服务于苏秀业发展。自从2006年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与苏州镇湖合作以来,已经有十多年的专项培养,每年培养专业人才30名,累计已有300余人。目前,他们已经从业于镇湖苏绣产业基地,具有不同于作坊师傅带徒弟的个性特色,从创作出富原创性的绣品。

大师进课堂——就是将苏绣工艺美术大师请进学校来,为其提供工作室场地,双方共建。期间苏绣大师可以把自己的订单纳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可以真正掌握一个真实项目,在洽谈、设计、工艺、交付等一系列过程中学到硬本事。

双元制教学就是一个课堂,两个老师交替上课。刺绣大师负责学生的工艺技术实践,学校专业教师负责学生综合文化知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及其专业基础实践,大学专业老师负责学生从绣稿的元素采集,到自然中进行写生、拍摄,用线描的办法整理组合,从写生稿中采集元素,让学生认识自然万物。从造型、颜色、四季四时的变化,在采集的资料中进行讨论、研究提炼,从而逐渐完成一幅具有生活气息、独创意识、特殊工艺、异于通道的独特原创性作品,突出学生写生表达能力、创意能力、写生转化创意能力、知识融合能力,以及现代信息技术Photoshop、3D等电脑技术能力的综合培养。这样从一年级造型、色彩,到高年级设计,工艺的阶梯型训练是提升综合观察能力、专业能力、审美能力的核心要旨。

顶岗实习——就是学生每个学期有一两周时间到苏绣大师的企业或工作室去实习,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员工,进行实习。这个时期的角色与原来作坊的绣娘是不同的,是一个具有原创型能力的员工,让学生在从业之前结合生活中的体验,采用最熟悉的生活元素,从采集素材、白描绣稿的创意、色彩创新运用、绣稿总体创新设计等一系列环节,进行无参考、无模仿、无复制地原创设计与实施,从而创作出新型苏绣艺术品。在学生进行一系列环节的过程中,有专业教师定向定期进行指导。

名绣之窗——就是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密结合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的功能,建立了“天工存艺坊”, 旗下建立了“中国刺绣大师顾文霞史料博物馆”“中国四大名绣博物馆”“苗绣博物馆”等刺绣的“名绣之窗”,收集作品囊括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苗绣、京绣及其刺绣文字史料、工具等580余件。尤其突出苏绣的丰富类型,有李娥英、顾文霞、姚建萍、梁雪芳、卢红梅等苏绣骨干团队的作品。“名绣之窗”随时面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各种刺绣的面貌特征,可以在比较中找到苏绣的特质,以便于更好地传承、保护、发展,为苏绣教学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学与地方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大大推进了苏绣行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提升与精英人才培养。学校的系统教育,可以使得学生把握自然形态与艺术形态差异,把握自然色彩与艺术情感色彩差异,把握“气韵生动”中的实、虚、松、紧、气韵之妙悟,把握苏绣作品的神采,懂得原创作品与翻版作品之间的气息、格调、境界之差异。

五、苏绣未来展望

综上所述,苏绣是苏州工艺美术百花园中一朵靓丽的奇葩,是妆点苏州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苏作工艺”之花。如今在百舸争流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潮中有新奇、有忧虑、有热潮、有寂寞,苏绣的热潮与新奇是源于其古老的工艺传承,忧虑与寂寞源于其产业结构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

展望未来,苏绣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决策部门是否能够及时准确地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能否将大批从业绣娘的综合审美能力、原创能力可持续地、循序渐进地逐步解决。

我们所看见的苏绣无论双面绣还是单面绣,大多属于传统审美样式,譬如绣品山水画、绣品人物画、绣品花鸟画,还有香袋、钱包、肚兜等,急需根据新时代人们生活的需求,多层次多角度地拓展产品的类型,从而优化苏绣的产业销售模式与产业结构。

制约苏绣快速发展的瓶颈关键还是人才的培养,而真正解决人才培养的根本是提升队伍的综合文化素养。一方面,要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艺术素养、社会阅历的人才;另一方面,培养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绘画造型能力、色彩能力和工艺技术能力、原创能力的专业素养。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的扶持、社会的支持及大学的合作。

產品结构的调整和创作人才的培养是苏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苏绣文化和苏绣产品的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它们和苏绣产业的发展互为表里、相互促进。需要大力扶持一批技艺精湛、综合素养高的示范性精英团队,让他们走出国门,走进高校汲取最前沿的知识营养,从而向产业基地示范、渗透、传递,以点带面,引领苏绣从业团队的成长。随着政府的政策扶持、从业人力资源能力提升、市场的规范运行,存在的根本问题将逐步解决,苏绣将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具有规范经营的品牌企业引领,苏绣行业将呈现绚丽多彩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林锡旦.苏州刺绣[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孙佩兰.吴地苏绣[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3]薛亚峰.顾绣[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

[4]孙佩兰.苏绣针法与技巧[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endprint

05-19 04:15   BY landyliao
关键字: 苏绣 刺绣 文章
更多
推荐文章
路易威登发布航海主题系列,致敬路易威登第37届巴塞罗那美洲杯帆船赛
路易威登欣然发布特别设计的男女装航海主题系列,旨在致敬路易威登第37届巴塞罗那美洲杯帆船赛。美洲杯帆船赛创办于1851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际体育赛事;路易威登对这项…
看更多 │ 最新推荐